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以错位竞争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本报评论员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0-11-20 09:22

本报评论员

刚刚结束的第三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菏泽)座谈会是一次“含金量”十足的聚会:签署了2021年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淮海经济区成员城市共建共享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试点职业院校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培养协议、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等5个合作协议,并且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顺利启动,可谓硕果累累!

当此之时,正值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淮海经济区能否在这不寻常的年份担当起突围尖兵的使命?如何突破疫情影响继续提质扩围?如何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亮出新作为?这是留给会议结束之后的课题。

区域协同发展旨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获取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束缚,将政府力与市场力相结合,发挥区域内各地比较优势,明确各自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局部特色发展与区域整体功能提升。

当前,淮海经济区产业同质化问题较突出,缺乏充足的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事实上,为拉动各省GDP增长,提高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在全国影响力,淮海经济区各市在谋划部署产业发展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几个产值大、利润高、见效快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上;各市因所处地理位置相近,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相似,导致产业结构相近、发展路径趋同、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

从淮海经济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国家政策导向等方面分析看,产业同质化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许多弊端,如导致投资生产分散,各地比较优势难以发挥;要素资源不合理竞争,以邻为壑抢占发展资源造成内耗,严重破坏区域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及产能浪费;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难度大,制约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等等。实践证明,大而全、同质化的产业规划更有可能最终带来“小而散”的产业配置,造成各地区间产业关联度不高且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利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与综合竞争力提升。

为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分工合作、错位竞争、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强政府协商与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市比较优势,促进各市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省际市际产业合作新格局。

一是树立区域协同发展新理念。摒弃区域合作可能带来资源流失、竞争失衡、差距拉大的传统观念,打破以邻为壑的封闭思维,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优质营商环境,提升淮海经济区双向开放与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拓展区域品牌影响力与跨越发展新空间,构建环渤海与长三角两大发达经济区域之间快速成长的新兴经济增长极。

二是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政府协商和引导作用,突出市场的主导和支配作用,完善政府协商与市场合作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省级会商机制,推动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乃至县乡之间相互开放,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提高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三是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时期的淮海经济区产业合作既要顺应互联网经济、智能经济的时代潮流,还要立足于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看,各市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加强政府间沟通与产业联动协作,建立完善地区之间产业规划协调及区域综合统筹机制,在保有一定客观性、合理性产业同构的基础上,把分工协作、产业链延伸、园区共建等作为产业协同的基本动力,把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绿色生态等作为产业协同的重要动力,把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有序推动各市产业错位发展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产业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新优势。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